
印度自主研发的“光辉”战斗机在2025年迪拜航展上遭遇了尴尬一幕。11月17日,这架战机在静态展示时,机身下方不断滴落液体,地勤人员急忙用购物袋承接,看起来像是机身漏油,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。

次日,印度国防研究所紧急澄清,称液体实为环境控制系统(ECS)产生的正常冷凝水。然而,这一解释并未平息外界的质疑。人们开始关注三个核心问题:所有战斗机都会产生这类冷凝水吗?为何其他参展战机未出现类似场景?“光辉”战机的情况真的如印方所言那般正常吗?

现代战机的ECS系统确实会产生冷凝水,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却过程中会凝结成液态水。为了防止水分侵蚀机身结构或影响设备运行,所有主流战机都设计了专用排水系统。这些排水系统通常通过直径5-10毫米的金属导管将冷凝水排出,确保不会滴落在敏感部件上。以美军F-16、中国歼-10C等为例,其ECS排水口经过精密布局,仅在特定条件下短暂排水,待系统稳定后排放量显著减少。

尽管如此,为什么只有“光辉”战机出现了明显的漏液现象?答案在于设计细节与操作规范的差异。成熟战机的排水系统可能会避免“视觉争议”,例如欧洲“台风”战机和法国“阵风”战机的排水导管末端加装防溅罩或隐藏在机身蒙皮缝隙中,即使排放冷凝水也不会形成明显滴落效果。而“光辉”战机的现场画面显示,液体从机身中部下方无遮挡滴落,且排放量较大,导致地勤人员不得不频繁更换购物袋,这与其他参展战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。

此外,专业地勤团队会提前规避此类尴尬情况。迪拜航展期间,高温高湿环境下ECS系统启动时冷凝水产量会略有增加,但成熟空军的地勤流程会提前准备专用接水容器,而非临时使用购物袋。“光辉”战机的争议暴露了印度在装备使用经验与现场管理上的不足。

“光辉”战机的研发历程也值得关注。作为印度耗时30余年研发的国产标杆,其ECS系统早期依赖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的技术授权,直到2022年才实现国产化替代。然而,公开资料显示,国产化后的ECS系统存在稳定性不足的问题。印度空军报告中曾提及部分“光辉”战机的ECS系统在高温环境下会出现水分离器故障,导致冷凝水无法完全分离,进而出现异常排水。此次迪拜航展的“漏液”事件恰好呼应了这些问题。

此次事件不仅是对“光辉”战机的一次舆论误解,更是一次成长提醒。要想真正摆脱争议体质,印度需要补齐技术短板、完善管理流程,让装备性能经得起实战与公众的双重检验。对于其他国家而言,军工产品的自信从来不是靠嘴说出来的,而是靠每一个精密的零件、每一次规范的操作实实在在做出来的。

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